拉萨市第六届教师互联网微课大赛通知
一、参与对象
拉萨市中职、初(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二、时间安排
1.提交作品:2024年8月1日至9月12日24日止。教师需登录拉萨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https://jcsj.xzlsedu.com:9080/portal),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功能模块进行报送。
2.逐级评审:2024年9月13日至2024年9月15日,由各学校“拉萨市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管理员进入大赛平台对学校教师上报的作品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作品将自动推送至县(区)级;2024年9月16日至2024年9月20日,各县(区)教育局自行组织专家通过大赛平台对学校审核通过的作品进行评审,将优秀作品推送至市级;2024年9月21日至2024年9月30日,主办方将组织拉萨市教育信息技术、教研、教学的相关专家对县(区)推送的作品进行市级评审遴选。
三、作品要求
(一)微课视频要求。“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同时可包含与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教育教学知识点等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学设计”、“微课件”、“微习题”等辅助性教学内容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1.微视频。时长一般为 8 分钟,最长不宜超过 10 分钟。微课视频应包含片头,时长不超过 5 秒,文字信息包括: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名、主讲教师、单位等信息。录制环境安静无噪音,光照充足均匀,教师语言规范,声音响亮。视频格式为MP4,画面的比例为16∶9,大小不超过1G,编码格式H.264/25帧,分辨率1920*1080P,码率8Mbps,音频ACC编码、码率128Kbps。鼓励教师对微课视频文件进行后期编制,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当调整屏幕大小,布局美观大方。实验视频应多角度清晰呈现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讲解、演示的画面及相关实验现象,可简单介绍实验目的、设计思路及创新点、实验原理、教学装备与教学融合性分析等。主要教学内容和环节有字幕提示或说明。
2.微课件。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文件格式以PPT为主,可以整合到微视频中,也可以单独提交,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和反映主要教学内容。课件及其嵌入的媒体素材应确保内容清晰无误,界面设计简明、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风格统一。如有引用地图应使用教材上的地图并标明出处,格式为:地图出自xxx(教材名,出版社,版本,第x页)。
3.其他文档。教学设计、微习题等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微课教学设计是对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应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教材版本及适用对象等信息;应至少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课例研究成果,着重分析本课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包含必要的教学环节,层次清晰,体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由执教教师参照微课教学设计模板(见附件1)填写,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微习题是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
(二)参赛要求
本次大赛主要征集以学科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包括微视频、微教学设计、微课件、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等。应按照系列化、特色化、规范化的要求,提升微课参赛作品整体质量,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应用效益。
1.系列化。微课应与新课标、教材配套,要做好各学段核心学科的微课建设规划,逐步建成我市配套中小学核心学科的视频微课程。
2.优质化。要尽量发挥名校优势学科和各级、各类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
3.规范化。要求提交材料做到齐全、统一、规范。
(三)制作要求
1.微课制作以原创或加工改造两种途径制作,鼓励原创开发。
(1)原创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与练习测试、制作课件、拍摄准备(重点要将教学设计转化成拍摄脚本,并与拍摄人员充分沟通明确拍摄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学实施与录制(既可以在课堂只拍摄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也可将整节课全程拍摄后再按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切片处理;或者用录屏软件录制自己的教学内容)、视频后期编辑合成、专家点评、教学反思等环节。教师也可下载安装微课录制软件,自行完成微课的制作。
(2)加工改造则是指教师将近年来在竞赛活动中产生的完整优秀教学课例(录像课例),经过加工编辑(如视频的转录、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点评、反思等)进行“微课化”处理。
2.微视频的录制方式有以下4种
(1)数码设备摄录:教师可借助专业摄像机、数码DV、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电脑摄像头等一切具有视频摄录功能的设备,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场景拍摄记录下来。
(2)录屏软件内录:通过安装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等免费录屏软件)或交互白板自带摄录软件、手写板和声音输入设备(话筒、耳麦等),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或电子白板、一体机等)上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内容和声音。这种方式适合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演算过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完成。
(3)智能录播系统制作:利用智能录播设备、音频处理系统、定位跟踪系统等,实时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能智能切换画面,有效记录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信息。此方式适合以学校或以县(区)为单位统一开展。
(4)混合录制式: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式,通过拍摄、内录、制作、合成等形成微课教学视频。例如教师将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学动画(flash、Gif动画课件)输出合成视频格式;或通过自动播放的方式录自己制作的PPT课件内容(声音可提前录制也可在播放时同步讲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以上录制方式中的一种,并自行确定是否在微课视频中出现本人影像。
四、其他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相关规定及要求,无政治性错误、知识性错误。
2.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不超过2件。
3.活动以公平、公正、公开、公益为原则。参评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教师一旦参赛视为同意授权组委会及其授权单位享有网络传播权。所有参评作品向教师免费开放。活动组织单位不向参评教师或学校收取任何费用。
4.参评作品及相关材料必须为本人原创,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参评者对其提交的参评作品负有全部的法律责任,如参评者剽窃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而产生法律纠纷,由参评者承担法律责任。组委会在评审前将先对作品进行检查,如发现抄袭现象,取消参评资格并通报。
附件:1.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2.微课评审参考标准
拉萨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拉萨市教育局
2024年7月24日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授课教师姓名 |
|
微课名称 |
(与视频和课件课题一致) |
微课录制指导教师 |
|
微课设计指导教研员 |
|
知识点来源 |
学科: 年级: 书 名:XXX教材 出版社:XXX出版社 出版日期:XXX年XXX月 所属章节:第XXX章XXX节或课题名称 |
||
录制工具和方法 |
|
||
设计思路 |
|
||
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
1. XXX。 2. XXX。 |
||
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 1. XXX。 2. XXX。 教学难点: 1. XXX。 2. XXX。 |
||
教学过程 |
|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微课评审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说明 |
教学选题 (10分) |
选题简明 (5分) |
利于教学,选题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实验活动等展开,选题简洁,目标明确。 |
选题典型 (5分) |
解疑定位精准,有个性和特色,应围绕日常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 |
|
教学内容 (30分) |
科学正确 (10分) |
概念描述科学严谨,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符合出版规范;作品无著作权侵权行为,无敏感性内容导向。 |
结构完整 (10分) |
所提交的作品必须是微课视频,还可以提供与选题相关的辅助扩展资料(可选):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便于评审。 微教案的设计要素齐全,内容要精确,注重实效。 微习题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主观、客观习题的设计难度等级要合理。 微课件的设计要形象直观、层次分明、重点和难点突出,力求简单明了。 微反思应该真实细致,落到实处,拒绝宽泛、套话。 |
|
逻辑清晰 (10分) |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设置合理,逻辑性强,明了易懂。 |
|
视频规范 (20分) |
技术规范 (10分) |
微课视频录制方法与设备灵活多样(可采用DV摄像机、数码摄像头、录屏软件、智能手机等均可)。 微课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面清晰、图像稳定、构图合理、声画同步,没有明显杂音,能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景。 |
语言规范 (10分) |
使用规范语言,普通话或英语需标准,声音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 |
|
教学活动 (30分) |
目标达成 (10分) |
达成符合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教学使用的目标,通用性好,交互性强,能够有效解决实际学习及教学问题,高效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者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
精彩有趣 (10分) |
符合创新教育理念,体现新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 |
|
形式新颖 (10分) |
微课构思新颖,富有创意,类型丰富(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其他类。) |
|
网上评价 (10分) |
网上评价 (10分) |
作品提交后,将在网上进行展示并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应用,根据线上的观看点击率及投票率等产生综合评价分值。 |
总分值 |
100分 |
—— |
责任编辑:尼玛次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